ID: 24114640

六上道法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1课时备课设计

日期:2025-10-16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953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道法,第九,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课时,备课,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 本课时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受法律保护”的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一板块,是单元“认知法律保护→学会依法维权”逻辑链的核心实践环节。从教材整体架构看,它承接了前两课“法律护我成长”“知法于心”的理论认知,向下则为后续“应对侵害有方法”等板块提供维权方法支撑,是从“知法”到“用法”的关键过渡文本。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第四单元以“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为核心主题,围绕“为什么受保护→受哪些保护→如何用法律维权”展开。单元内3课层层递进:第一课明确“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强后盾”,第二课介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法律保护,本课时所在的第九课则聚焦“权利受侵害时的行动策略”,是单元目标从“认知保护”转向“实践维权”的落脚点,旨在让学生将单元所学法律知识转化为维护自身权利的实际能力。每课内容分析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共设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用好法律维护权利”(本课时)、第二板块“应对侵害有方法”。本课以“权利受侵害后的解决路径”为核心,第一板块侧重“维权的法律依据与意识建立”,通过吕慧娴案例让学生识别侵权行为、匹配法律条款、理解维权必要性;第二板块侧重“具体维权方法与风险规避”,二者共同构成“‘为什么维’→‘怎么维’”的完整维权认知体系,本课时是本课维权逻辑的起点。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以“吕慧娴被强迫打工、失学且欠薪”的真实案例为核心载体,内容分为三部分:1. 侵权识别: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特殊保护范畴)等核心权利;2. 法律支撑:关联《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让学生知道维权的法律依据;3. 意识引导:对比“忍气吞声”与“依法维权”的后果,树立“权利受侵要主动维权”的观念。内容设计以案例为锚点,将抽象法律知识与具体生活情景结合,符合六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1. 课内外关系:本课时内容连接教材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案例中的“失学、欠薪”可延伸到学生可能遇到的“被强制补课、购买到劣质文具”等现实场景,实现“教材案例→生活问题”的迁移;2. 知识与能力关系:以“识别侵权(知识)→找法律依据(知识)→想维权办法(能力)”为逻辑,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基础维权能力;3. 认知与价值观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在“知道维权方法”(认知)的基础上,渗透“依法维权是正当行为”的价值观,避免学生形成“怕麻烦、忍一忍”的错误观念。资源挖掘:1. 案例资源图:以吕慧娴案例为核心,可拓展两类资源———正面资源(如“未成年人通过居委会协调,恢复上学机会”的本地案例)、反面资源(如“因未及时维权,导致权益持续受损”的警示案例),通过正反对比强化维权意识;2. 法律资源图: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受教育权”“禁止使用童工”条款、《义务教育法》中“父母或监护人必须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条款,可将条款内容转化为“法律小贴士”图文卡,搭配案例场景标注适用条款,降低法律知识理解难度;3. 生活资源图:挖掘学生身边的维权场景资源,如“校园周边文具店退换货纠纷”“课外培训退费问题”等,制作“生活维权情景卡”,同时关联“家长、学校德育处、社区居委会、12345市民热线”等身边维权渠道,形成“生活场景→对应渠道”的资源匹配表,让学生知道“身边找谁帮”。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体会国家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 道德修养: 明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