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受特殊保护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受特殊保护》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8课第一课时。本课题设置三个相关的话题:“我们是未成年人”“专门法律来保护”“特殊关爱 助我成长”。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法治教育从“认知”走向“体验”和“运用”的关键一环。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不是遥远抽象的条文,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保护伞。每课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我们是未成年人》,本课时是整个单元的基石与起点。它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从法律意义上确认自己的身份,并激发他们对“特殊保护”这一话题的兴趣。第二个板块是《专门法律来保护》,本课时是单元的法律依据和核心保护领域的探索。它为学生之前感受到的“保护”提供了权威的法律支撑,并开始剖析与他们最息息相关的两大保护领域。第三个板块是《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本课时将学生的视野从家庭、学校扩展至全社会和国家层面,让他们感受到保护网络的广泛性和强大力量,特别是了解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司法保护。课时内容分析:这节课一共是三个课时,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从“享受特权”的感性认识转向“需要保护”的理性认知,可以用身份认知卡和特权清单活动来实现转折。要注意三课时之间的递进关系,最后用保护盾的视觉化总结来形成知识闭环。提醒自己避免重复之前已提过的内容,要补充更细致的教学技巧。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本课时在教材内部扮演着 “中枢神经” 的角色。它既是第一单元知识链的理论核心,又为整本教材后续内容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合法性依据,将分散的知识点统合在一个体系框架之内。“受特殊保护”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成为一个与学生生命体验共振、与多种认知渠道贯通、并能引导其社会参与的活的概念。《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将实现: 1. 知识立体化:从平面的法律条文,变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活认知。 2. 学习综合化: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道法学习与语言、逻辑、信息素养的协同发展。 3. 认知进阶化: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线、编织成网,融入学生持续的法治素养养成过程中。 4. 价值内化化:通过连接真实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从而将“珍惜权利、敬畏法律、感恩社会”的价值观内化于心。 最终,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既能受法律庇护,也准备未来去建设法治社会的时代新人。纵向:《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换器”和“承重墙”。它承接了低中年级形成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和对家国社会的朴素情感。它实现了学生自我认知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向“主动的权利主体”的关键转变。它奠基了未来一切关于自我保护、权利义务、公共参与和法治信仰的深入学习。 因此,教学此课时,教师应有强烈的 “阶梯意识” ,不仅要讲清本课的知识点,更要刻意地引导学生进行这种认知的升华和视野的转换,从而真正发挥其在整个法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资源挖掘:读书推荐《与法同行》、视频资源、学校宪法日主题活动。 课标分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小学高年级(5-6年级)要“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能力”。 与本课的对应: · 宪法法律至上:通过了解国家为未成年人制定专门法律,感受法律在国家治理和个人生活中的权威性。 ·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这是本课最核心的落脚点。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己拥有“受保护的权利”,这是他们未来依法维权(如反对家庭暴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