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难度不是很大,对于内容的理解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能班中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是作者通过景物所能传达的思想感情,包括最末的一句议论,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通过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讲故事引出本文作者 一、讲故事引出本文作者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文学常识迁移:苏轼 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迁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活动2【讲授】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 4、概括文意 逐句解释,抓重点句,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月光下夜游。 5、按照表达方式给文章划分层次。 活动3【讲授】三、研读及赏析 三、研读及赏析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 关键词:抑郁苦闷、清澈空明、洒脱旷达 活动4【讲授】四.探究与感悟 四.探究与感悟 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学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活动5【作业】五、课外推荐 课外推荐 林语堂:《苏东坡传》 课件27张PPT。 苏轼(1037—1101) 字____,号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苏轼随笔式小品文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感受下列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