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日光温室一般在日出后揭苫,日落后盖苫,通过合理控制揭、盖苫的时间来调控温室内的温度和光照。观测发现,宁夏灵武县某温室内气湿在15:00达到最高,深度20 cm处土壤温度在17:00达到最高。下表为灵武县某日光温室连续四个节气揭苫、盖苫时间变化(北京时间)。据据此完成1—3题。 节气 揭苫时间 盖苫时间 ① 8:50 16:10 ② 9:00 16:30 ③ 8:50 16:40 ④ 8:40 16:50 1.①节气最有可能是 A.立冬 B.小雪 C.大雪 D.冬至 2.①———节气期间,该地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渐长夜渐短 D.昼渐短夜渐长 3.影响该时段温室内气温与地温最高值出现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热传导 地埂也称田埂,意为田间的埂,用来分界和蓄水。常见的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等高地埂,指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着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其二是比降地埂,与等高线存在一定的纵向梯度。据此完成4—5题。 4.与等高地埂相比,比降地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拦蓄地表径流 B.利于补充地下水 C.减少田地的渍涝 D.减少水土流失 5.比降地埂可适用于 A.印度南部深黑色黏土区 B.塔里木盆地 C.祁连山坡地 D.青藏高原冻土区 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空间差异,我国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如图为“2016年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年龄关系图”。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有关各年龄段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及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75~79岁回流意愿高,落叶归根思想 B.30~34岁回流意愿低,受教育水平低 C.55~59岁回流意愿高,体力限制 D.15~19岁回流意愿高,亲情目的 7.下列关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产业转型 B.消除贫困差距 C.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D.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8.针对人口回流现象,流入地政府应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农业用地的比重 C.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会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10.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市场和政策 B.交通和劳动力 C.技术和环保 D.动力和原材料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据此完成11—12题。 11.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2.此段行程中较为可信的现象是 A.公路的限速值变得越来越高 B.牧民将成群的牛羊赶到山下 C.河流因凌汛导致河水排泄困难 D.公路沿线的植被覆盖越来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