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5630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4939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 cover
《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明朝政治制度变革(如废除宰相、设立内阁)理解皇权强化是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2.时空观念: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清疆域对比图》等图像史料,帮助学生建立明清时期的历史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文献、地图、图像等史料,分析明朝政治制度变革、对外政策、边疆治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史料真伪,评价史料价值,培养实证精神。 4.历史解释: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变革、明清易代等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探讨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开放与封闭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通过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朝政治制度变革(废宰相、设内阁、厂卫制度)的理解,明朝边疆管理与对外交流情况。 2.难点: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本质区别,认识明朝政治变革的本质;分析明清易代的多重因素(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满洲崛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14到17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由于学生此时还未学习高中的世界史,因此教师直接展示世界历史在此阶段的发展,让学生结合初中的知识认识此时世界处于剧变时期,正在逐渐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思想、科技、政治等各方面都在剧烈转型。但是同时期的中国对应的基本是中国明朝,那么大明王朝在世界剧变的大背景下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2.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也让学生对明朝有初步的认知,运用教材中的地图史料辅助文字介绍(明朝共传16帝,历时277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让学生分析明朝的基本情况。 新知探究 政治之变 (1)废宰相,权分六部 这部分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原因,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推进教学。此处就用教材中的问题:思考明太祖朱元璋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有哪些?理由否充分?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批评废丞相之举的?当然由于教材中提供的这些史料是文言文,因此要指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言文一字一句的翻译,而是要结合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整体的解读和把握,真正做到史论结合。同时教材中的史料还对学生的唯物史观有很好的培养,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朱元璋是站在君主的角度批评宰相制度,也是在为自己废宰相寻找“借口”,而黄宗羲作为进步思想家,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批判废宰相。 设内阁 这部分教材中并未提供有关史料,首先是引导学生厘清内阁的形成过程,进而分析内阁的本质。此处补充史料一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神宗实录》。设置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内阁与宰相的不同点,最终回归课本理解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不参与决策,因此其本质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宦官专权 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明确宦官专权其实皇帝制约内阁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宦官专权也是君权强化的产物。这里提供一道高考试题作为史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本部分作为重难点,此处学习政治方面的三个重要变化后,设问: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本质是否一样?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的本质。 沿海之变 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