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7196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6次 大小:1481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学年,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 cover
23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和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梳理文章思路。(重点) 3.反复诵读,品味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感受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 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生于各国新兴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 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尧、舜、禹、汤、周文王等,主张“法先王”,宣扬“王道”“仁政”。 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 4.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之( ) 域民(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二、合作探究 (一)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二)分析课文·梳理思路 1.找出孟子的观点并理解其意思。 2.孟子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3.孟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你还能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补充论据吗? 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六、小结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反对不义战争,极力游说统治者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不是一位军事家。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孟子不会去研究战争,他研究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才能得“人和”的问题。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笔墨去论述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但这是表象,其真正目的是论述“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统治者只要“得道”,施行“仁政”,就能得“人和”所以,孟子的意图是呼吁封建统治者要通过实行“仁政”达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自主先学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妾妇之道( ) 不能淫(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重点字词,并尝试梳理句意,给不理解的词句作标记。 二、合作探究 (一)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1.以组为单位,梳理句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2.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 (二)分析课文·梳理思路 小组交流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中景春和孟子在争论什么问题? 2.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张仪这类人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待公孙衍和张仪之类的人物又是怎样的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