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知道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2.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2.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3.前期经过: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1.后期经过: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2.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随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和将台堡,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又称甲金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达维乡与雅安地区宝兴县之间。它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必须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其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给红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在翻越夹金山的过程中,红军将士面临着严寒、饥饿、缺氧等多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夹金山的翻越,不仅是对红军将士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他们革命意志和信仰的锤炼。 材料探究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所描述的“会议”是指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主要功绩在于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这些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曾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了这些错误的严重性,并果断地进行了纠正。同时,遵义会议还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转变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之一。毛泽东同志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带领党和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红军的后续行动指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