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题型1】声音产生的原因 13 【题型2】发声体的判断 16 【题型3】振动发声的应用 19 【题型4】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特点与探究 22 【题型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6 【题型6】回声及其应用 29 【题型7】人耳听声 32 【题型8】 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特点及应用 34 【题型9】声速的相关计算 37 【知识点1】人耳的听觉范围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考查人耳的听觉范围,判断人耳能否可以听到声音。 例: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当它们从你的身后飞来时,你将_____(选填“听到”或“听不到”)蝴蝶的声音,你将_____(选填“听得到”或“听不到”)苍蝇的声音。 分析:分别计算出蝴蝶和苍蝇翅膀振动时的频率,再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较即可。 解析:解:已知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约为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所以听不到蝴蝶的声音;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30000次~40000次,则苍蝇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即300Hz~4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能听得到苍蝇的声音。 故答案为:听不到;听得到。 点评:此题考查人的听觉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需要牢固记忆。把蝴蝶与苍蝇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和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进行比较,即可解答此题。 解题时有时候需要计算频率,频率=,在比较人耳的听觉范围,需要牢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Hz到20000Hz。 1.(2023秋 枣阳市校级月考)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90次,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0次,一位听力正常的人能听到飞行时发出声音的昆虫是( ) A.甲B.乙C.都能听到D.都不能听到 【答案】B 【分析】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在20Hz到20000Hz之间;物体1s内振动1次,叫做1Hz。 【解答】解: 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在20Hz到20000Hz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物体1s内振动1次,叫做1Hz。 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90次,则每秒振动1.5次,即1.5Hz,人不能听到。 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0次,即40Hz,人可以听到,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2】声音产生的原因 (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例: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也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由物体振动产生 B.可以通过气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响度越大,声速越大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析:解: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乒乓球被弹开,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属于基础题。 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1.(2024秋 东莞市校级期末)演员在演奏时,往往用竹锤有节奏地敲击琴弦,听众能听到悦耳的声音,发出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