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9350

3.2熔化和凝固 举一反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46590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2024,人教,物理,初中,学年
    3.2熔化和凝固 【题型1】熔化 16 【题型2】凝固 19 【题型3】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 21 【题型4】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特点 23 【题型5】熔点与凝固点的影响因素 26 【题型6】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与温度变化 29 【题型7】熔化与凝固的温度图象 32 【题型8】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过程在生活中应用 36 【题型9】本节综合 39 【知识点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曲线的区别 (1)温度的变化趋势: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则为熔化图象;温度有下降的趋势,则为凝固图象。 (2)晶体还是非晶体:温度有一段时间不变,则为晶体;温度不断变化,则为非晶体。 考查晶体与非晶体温度曲线的比较,通常在一个题目中进行考查。 例:如图是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  ) A.甲物质在第5min时开始熔化 B.0~12min为乙物质的熔化过程 C.甲物质是晶体 D.80℃的乙物质可能是液态 分析: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为液态。解析:解:A、甲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甲物质从一开始加热就熔化,故A错误。 B、从图可以看出,乙在第5min开始熔化,到12分钟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是5min~12min,故B错误。 C、甲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故C错误。 D、乙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是晶体,乙从第5分钟开始吸热但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熔点是80℃,处于熔点80℃的乙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区分晶体和分晶体,关键是看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同时能从图中找出晶体的熔化过程及熔点。 区分图像的关键在于看是否有温度不变的部分。 1.(2024秋 宁德期末)炎热的夏天,柏油路上的沥青越来越软,下列图像能大致描述沥青熔化过程的是(  ) A.B.C.D. 【答案】A 【分析】晶体吸收热量,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升高;非晶体吸收热量,熔化前后和熔化时温度均持续升高;固态为晶体的物质放出热量,凝固前温度降低,凝固时温度不变,凝固后温度降低;固态为非晶体的物质放出热量,凝固前后及凝固时温度均持续降低。 【解答】解:沥青为非晶体,其吸收热量,熔化前后和熔化时温度均持续升高,符合条件的选项为A,故A正确。 故选:A。 2.(2024秋 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图象能表示晶体凝固过程的是(  ) A.B.C.D. 【答案】B 【分析】首先根据图像上是否有温度不变化的一段来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图像,再根据物体温度是上升还是下降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图像。 【解答】解:固体为晶体的物质在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温度持续变化,故可知AB为晶体的图像,CD为非晶体的图像; 晶体熔化前后温度升高,凝固前后温度下降,故A为晶体熔化图像,B为晶体凝固图像,故B正确。 故选:B。 【知识点2】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叫作熔化。 根据现象判断物态的变化是中考的热点。 例: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时先用温火把白糖熬制成糖汁,再用小勺舀起糖汁在光洁的石板上作画,如图所示。白糖熬制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固 C.凝华 D.熔化 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解析:解:制作时用温火把白糖熬制成糖汁此过程固态白糖转变成液态白糖,这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1)熔化:从固态变成液态,构成物质的种类没变。 (2)溶化,即固体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