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高一年级第一次模拟选科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百个储存粮食的窖穴,其中部分窖穴留存有炭化的粟粒,同时还出土了成套的生产工具和集中分布的陶器群。据此推知,当时磁山地区 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 C.手工业门类较齐全 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2.史载,夏王太康荒废政事,沉湎游乐,导致夏朝内部矛盾激化。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西进,依靠夏朝民众的支持,驱逐太康并掌控了夏朝核心区域。当少康重建夏朝统治时,联合了有仍氏、有虞氏等部族的力量。这反映出夏朝 A.部族之间矛盾激化 B.内外服制走向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统治基础较为薄弱 3.商代巫师在社会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无论是战争、政事、婚丧,还是天文、病祸等,都要由巫师来占卜决定。当时不仅有男性巫者,还有大量女性巫者。这反映出商代 A.宗教氛围浓厚 B.君主权力受限 C.男女地位平等 D.神权观念萌发 4.在西周时期的一些遗址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诗经》中所记载的铚、镈等青铜农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5.春秋战国时期,狄族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分布地域较广。其中的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境内,与晋国有婚姻关系,“(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这反映了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 D.少数民族的强大 6.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增强赵国实力,决定效仿胡人的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应在马上训练、作战。他通过“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等举措,建立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轻骑兵部队。赵武灵王的变革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C.瓦解了传统政治秩序 D.顺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7.表1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表1 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推崇礼乐制度,强调“为政以德” 老子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 A.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B.推动了百家争鸣深入发展 C.迎合了下层平民利益诉求 D.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8.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结果之一就是官学瓦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从而催生出一个士人群体。士人群体针对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各抒己见,呈献各种政治方案供统治者选择。材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 A.士人主导了国家政治改革 B.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统治者开始改变治国策略 D.文化教育实现了普及 9.秦朝建立后,通过征战等方式征服了被称为“化外之地”的民族地区,秦朝中央政府逐步在这些地区推行郡县制,设置了诸如辽东郡、南海郡等地方行政机构。秦朝此举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除民族隔阂 C.推动商贸发展 D.拓展疆域范围 10.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如果有人偷采别人的桑叶,赃物价值不到一钱(按秦律规定,服劳役一日折合八钱),该如何论处?答案是罚服徭役三十天。据此可知,秦朝 A.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B.依法治国,法制完善 C.法律严苛,轻罪重罚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