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8 走进彩色世界 教学设计 课题 4.8 走进彩色世界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光的世界” 单元的重要内容,核心围绕 “光的色散” 与 “光的三原色” 展开。从知识逻辑看,前承光的折射规律,后启物体颜色成因,是理解光现象多样性的关键环节,通过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打破 “白光为单色光” 的传统认知,建立 “复色光” 概念;从生活联系看,结合彩虹形成、彩色显示屏工作原理、颜料混合等生活实例,实现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的课程理念;从能力培养看,包含实验观察、数字实验、实践活动,注重科学探究能力与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能通过实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2.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3.了解光的三原色及其应用。科学思维1.能基于实验现象分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差异;2.解释彩虹形成、物体颜色等现象,体现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1.能参与光的色散实验、色光混合实验等探究活动;2.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提升探究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了解牛顿探究光的色散的历史,感受科学家的探究精神;2.结合紫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如杀菌、遥控),认识物理知识对生活和科技发展的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为理解光的色散(基于折射)奠定基础;但对 “白光的组成” 存在 “单色光” 的前概念误区,需通过实验打破认知。能力特点:八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抽象思维仍需依托具体现象,对 “色光混合”“物体颜色成因” 等抽象知识,需结合生活实例(如彩色电视、彩虹)和动手实验辅助理解。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彩色显示屏、颜料混合等现象,但未从物理原理角度分析,可利用这些熟悉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 “生活经验→物理知识” 的转化。 重点 1. 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复色光,能描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及色光排列顺序;2. 光的三原色:掌握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理解其混合规律及在彩色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难点 1. 解释光的色散成因,理解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的原因;2. 区分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明确二者混合原理及最终颜色差异;3. 分析物体的颜色:理解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材料准备 1. 实验器材:三棱镜、白色光屏、平行光源、放大镜、红色玻璃片、绿色玻璃片、蓝色玻璃片;2. 数字设备:计算机、投影仪;3. 生活实例:彩色电视机红 / 绿 / 蓝颜料、白色纸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情境提问:展示金刚石、水晶饰品在阳光下呈现彩色光彩的图片,提问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引发学生思考;2. 引出课题:指出这些现象都与 “光的颜色” 有关,进而导入本节课 “走进彩色世界”,明确学习目标。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利用生活中美观的饰品和自然现象(彩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光的色散1. 历史引入:介绍 17 世纪前 “白光为单色光” 的认知,再讲述 1666 年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遮窗留小孔、用三棱镜折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彩色光带);2. 实验演示:用平行光源模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到白色光屏上,引导学生观察光屏上的色光排列;播放 “光的色散” 视频,慢放色光偏折过程,强调 “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