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①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影响; ②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学习难点: ①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发展历程。(时空观念) 2.说明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掌握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的史实。(史料实证) 4.掌握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5.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课程标准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是“近代生产文明考察团”的团队成员,看看近代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哪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壹 现在我们在英国展厅,观察这两幅图片,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生产工具、生产组织形式和劳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新知 情境任务一:生产场所的变迁 变化:图一为手工劳动,处于集中的手工工场阶段;图二为机器生产,出现了流水线生产和倒班制的工厂制度。 原因: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一、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工具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生产工具变化: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 劳作方式变化:流水线和倒班制大规模集体劳作取代分工较少的小规模集体劳作 1.生产力变化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从分散→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机器大生产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和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概念: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场所。工厂制度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2)建立过程: 工厂制度的建立者、现代大工业的创始人是阿克莱特。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现代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后他相继在兰开夏郡、诺丁汉郡等地开设工厂。阿克莱特一生创建了10来个工厂,经营非常成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阅读课本P25-26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1.2,归纳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探究新知 情境任务二:构建“工厂”秩序 材料1:工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工人……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2:亨利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