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注:该阶段指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称中国的原始社会或史前文明或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原始 生活方式 群居和迁徙 定居和聚落 社会组织 人群→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知识点二 早期国家的出现和发展 注:该阶段指的是中国的奴隶社会,主要是夏商和西周时期。 萌芽 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如陶寺遗址,具备 初始形态 朝代 地位 兴亡 制度和文化 社会经济 建立 夏 我国最早的 国家 禹→桀 王位世袭制、 遗址 ——— 发展 商 文字记载的信史开始 汤→纣 内外服制、甲骨文 农业: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耕作。手工业:青铜铸造 西周 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武王→周幽王 制、宗法制 【图解】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关系 【提醒】 “封建”的不同含义 注:西周“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 【拓展】 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③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1. 【教材地图】 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分布 【思考点】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这两幅地图,你能分别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2. 【学习拓展】 中华文明的特征和认识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作者表达了中华文明具有哪些特点 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5成都期末)右图所示的精美玉器出土于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宽扁环状,外壁凸面刻有龙首,蕴含了中华先民丰富的精神追求。该玉器最有可能属于 ( ) A. 红山文化 B. 仰韶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良渚文化 主题二 早期国家形成———家国一体 3. 【学思之窗】 继承制度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史料提供了哪两种不同说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 【思考点】 地方制度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为什么说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后,对地方的统治比商朝加强了 5. 【教材地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6. 【问题探究】 统治思想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上述史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什么历史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