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780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1044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第一,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列国 纷争 表现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实质 周天子“   ———的地位丧失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 华夏 认同 表现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中原)文化,内迁融入华夏族 实质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经济 发展 农业     农具出现、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中心城市和大商人 变法 运动 目的          成效 推动社会转型,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 代表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①经济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拆分为个体小家庭。 ②政治集权: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 ③军事强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作用 必然性:①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如铁器与牛耕的推广、工商业发展)。②政治结构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出现)。③军事竞争加剧(兼并战争促进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④思想解放(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提供理论基础)。 作用:变法运动不仅是各国君主巩固权力的手段,更是中国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关键步骤。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 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崛起。 ③统治者争霸需要,招揽人才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地位(评价) 儒家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重建     制度。 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儒家学派 创始人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 荀子 人性恶,主张    ——— 道家 老子 哲学:“道”为本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政治:      ,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 创始人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 阴阳 家 邹衍 提出五行“   ———理论,朴素科学认识 ———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创始人: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拓展】 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   诸子百家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题,但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传承关系。如孔子曾请教于老子,法家韩非师从儒家荀子。学派之间既有争论,又有协作,相互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才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政治领域 传统等级分封制→封建制度 经济领域 土地国有和井田制→土地私有和小农经济,奴隶主→地主阶级 思想领域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注解】 本课指代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大致等同于东周时期,属于先秦时期;中华文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政治大变动 1. 【教材地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通过两张地图,从建筑、政局、民族等角度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做简单的解读。 2. 【学思之窗】 变法观念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3. 【问题探究】 变法革新与社会转型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