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810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9836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课件,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思想 尊奉      政策 “与民休息” 制度 “汉承秦制” 地方 郡县与    并行制 成就 “文景之治”,恢复经济,社会稳定 【概念】 汉承秦制   是指汉初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调整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尊奉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 【概念】 黄老无为思想   是指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知识点二 西汉强盛:汉武帝“大一统”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选官:确立   制 收人事权,选拔人才 监察:建立刺史制度 加强控制地方 地方:颁布“     ——— 削弱诸侯王势力 社会:任用酷吏治理 打击地方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扩大财源,维护秩序,限制、打击贵族豪强巨商 实行盐铁官营 推行“   ———,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 “罢黜百家,     ——— 确立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 对外 北方: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设立      商路:贯通丝绸之路 【概念】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是涉及疆域、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多个领域的统一。该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提醒】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制,只是分割了王国侯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与郡县并存的逐渐失势的封国,一直存在于西汉后期和东汉。 知识点三 东汉兴衰 1. 史实逻辑:王莽政权→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光武中兴→中央外戚宦官专权和地方      发展→中央“党锢之祸”和地方土地兼并→      →军阀割据。 2. 光武中兴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增强     的作用 加强皇权 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整顿     经济 清查垦田、户口数量 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儒学继续发展 知识点四 两汉文化成就 门类 代表 评价/特征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纪传体通史 班固《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辞藻华丽 乐府诗 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五言诗 民间流行 医学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 与实践相结合 技术 蔡伦改进    促进文化传播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西汉“大一统”建设 1. 【探究】 汉武帝国家政策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依据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各个领域推行制度变革的表现。 2. 【史料阅读】 思想统一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据此史料,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原因和目的。 3. 【教材地图】 西汉形势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