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儒道佛的多元发展 时期 特征 儒学 佛教 道教 两汉 三教 形成 汉武帝确立 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 东汉末 本土兴起 魏晋 南北 朝 三教 发展 有新的发展;儒道融合形成魏晋玄学 渐趋 ;范缜反佛 广为传播 隋唐 三教 并行 “三教合归儒”; 复兴儒学 形成不同宗派 最受尊崇 【提醒】 关于当时思想的几个问题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②“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③“三教并行”,即唐朝主张尊道、礼佛、崇儒,社会容纳思想多元发展。 知识点二 繁盛的文学艺术 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书法 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 融汇南北创出新风格;颜体和柳体 绘画 顾恺之主张“ ———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 【史学】 诗史互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是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盛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②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③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提供社会条件。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多元的文化基因。⑤道教发展和佛教本土化趋势,提供思想基础。 知识点三 新成果突出的科技 魏晋 南北 朝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贾思勰《 》 地理学 裴秀《禹贡地域图》 隋唐 建筑 李春赵州桥 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政府《唐本草》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传入 ①中亚、天竺高僧来华。 ②名僧西行取经,如东晋法显、唐朝 佛教 外传 ①唐朝鉴真东渡日本。 ②日本、新罗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其他 交流 ①唐首都 成为国际大都会。 ②影响日本、新罗文化,如遣唐使。 ③西亚商人在我国港口城市定居 【思考点】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表现。 ①汉字:日本文字创制深受汉字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②思想宗教:中土佛教和儒学外传。 ③社会习俗:饮茶、围棋、服饰、发式等。 ④城市建筑:古代平壤、日本平城京都。 ⑤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烧制等。 ⑥制度:如日本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仿照唐制。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活跃的思想文化 1. 【探究】 儒道佛多元发展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韩愈《原道》)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2. 【教材图示】 艺术与现实 龙门石刻北魏 《杨大眼造像记》 王羲之《姨母帖》 (摹本) 柳公权 《金刚经碑》 指出三幅书法作品的风格,及与时代的关联。 3. 【学思之窗】 科技与现实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简单解读。 (2025成都期末)唐玄宗于722年和743年两次为《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