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981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22934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第三,高中,纲要,中外,必修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辽、西夏、金的统治 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契丹族    族 女真族 起源 辽河流域 今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 1038年元昊称帝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 制度     制度;行营作为政治中心 基本模仿北宋;汉式和本民族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保持  制度 知识点二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崛起 历程 ①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②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 ③1279年,完成     治理 表现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省。 ②地方实行     制: A. 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B. 意义: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C. 地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 ①吐蕃:设      。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续表 民族 关系 ①蒙古族形成,形成回回(回族前身)。 ②“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③趋势:民族矛盾转向阶级矛盾 【辨析】 中书省的沿革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沿至隋唐,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而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同时直辖“腹里之地”,即今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其趋势   沿革: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   趋势:整体而言,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拓展】 正确认识该时期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夏金元各政权均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 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家治理 1. 【学思之窗】 辽朝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第一段史料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是什么 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史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谈谈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 【教材图示】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依据图示及其文字,以及所学知识,谈谈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和影响。 3. 【探究】 元朝“大一统”建设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忽必烈还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