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 程 目 标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明朝封建专制发展 举措 表现 废除 制度 裁撤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 设立 制度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掌握“票拟”权 出现 专权 司礼监掌握“批红”的权力;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 【提醒】 明朝中枢调整 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但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②明代宦官参与朝政,反映了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 ③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皆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拓展】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 ①皇帝亲领政府。②实行恐怖统治。③中枢机构内侍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概况: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海禁 政策 前期海禁→(戚继光)平定 →后期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西方 侵扰 ①背景: 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②概括: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 【思考点】 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蒙古 背景 蒙古人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防御 修筑 和平 鞑靼首领俺答汗和议并接受册封 商贸 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藏 册封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 东北 机构 设立 册封 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明清 易代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灭亡明朝→清军入关并确立全国统治 【提醒】 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 倭寇的骚扰和葡、西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外患;明政权与少数民族,如明与蒙古、藏族和女真族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 【问题探究】 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 阅读上述史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2. 【探究】 明朝内阁制度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