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实践 探究雷电的奥秘+单元章末练习 第十五章 电与电路 (沪科版)九年级 全 01 课标解读 02 学习目标 03 激趣导入 04 新知探究 05 分析讨论 06 拓展延伸 07 练习与应用 09 作业布置 08 课堂小结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主题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了解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实践探究雷电的秘密可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电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雷电的产生原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和预防雷击的措施; 2.调查学校建筑和家庭住宅采取的预防雷击措施,对人和建筑物等避免雷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3.知道雷电是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实质;了解尖端放电及其危害;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激趣导入 雷声如同战车疾驰,激起巨龙腾飞。电在半空中疾驰,犹如狂箭般迅猛。雷电是自然界常见的静电现象,雷电是怎样产生的?雷电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 “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 新知探究 一、活动方案 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 1.雷电产生的原因 雷电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积雨云中的电荷分离和放电过程有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1)积雨云形成:积雨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当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并受到上升气流的推动时,会形成浓厚的积雨云。 新知探究 (2)电荷分离:在积雨云内部,冰晶、霰粒和水滴等微粒在碰撞、摩擦过程中会发生电荷分离。通常,云的上部积累正电荷,而中下部积累负电荷。 (3)电场增强:随着电荷的不断积累,云内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增强。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阈值时,空气被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新知探究 (4)放电过程:电荷通过导电通道迅速释放,形成闪电。放电过程中,空气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进而形成雷鸣声。 此外,雷电活动还受到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热雷电、锋雷电和地形雷电等不同类型的雷电,其形成条件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2.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 (1)殷商时期 甲骨文记载: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雷”、“电”的形声字,表明当时人们已开始关注雷电现象。 (2)西周时期 青铜器铭文:西周初期,青铜器上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反映了对雷电与天气关联的认识。 (3)西汉时期《淮南子》记载: “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 新知探究 (5)三国两晋时期:保圣寺塔避雷,三国孙吴时期建造的保圣寺塔,塔顶有铁制古刹,具有避雷效果,虽多次受损却从未遭雷击。 (6)唐宋时期 : 《梦溪笔谈》记载:沈括详细描述了雷电通过金属导体时造成的现象。 (7)明清时期:雷电现象解释:明代刘基进一步阐释了雷电的形成过程,认为天气郁激而发的阳气团与阴气相撞产生雷电。 新知探究 3.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 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木结构建筑: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木材电导率低,不易形成强电场,且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减少雷电引发的火灾风险。 ②特殊材料:在建筑中加入草绳、稻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