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学习目标】 1.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和预防雷击的措施。 2.调查学校建筑和家庭住宅采取的预防雷击措施,对人和建筑物等避免雷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出建议。 3.知道雷电是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实质;了解尖端放电及其危害;能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重点:了解雷电的产生、危害及防护措施。 难点:实地调研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确保学生实地观察时的安全(如不触碰避雷设施),同时获取有效信息。 【自主学习】 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是:在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云内的水滴、冰晶和大气中的尘埃颗粒在上升、下沉和碰撞过程中发生电荷_____,导致云中电荷分布不均。一般而言,云的上部以_____电荷为主,下部以_____电荷为主。当云内不同部位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超过空气的绝缘强度时,就会引发强烈的_____现象,即闪电。这种放电过程中,电流通过空气产生高温和高压,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形成冲击波,从而产生雷声。 【合作探究】 任务一: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调查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 1.雷电产生的原因 雷电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积雨云中的电荷分离和放电过程有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1)积雨云形成:积雨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_____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当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并受到上升气流的推动时,会形成浓厚的积雨云。 (2)电荷分离:在积雨云内部,冰晶、霰粒和水滴等微粒在碰撞、摩擦过程中会发生电荷分离。通常,云的上部积累_____,而中下部积累_____。 (3)电场增强:随着电荷的不断积累,云内和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逐渐增强。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阈值时,空气被_____,形成导电通道。 (4)放电过程:电荷通过导电通道迅速释放,形成闪电。放电过程中,空气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进而形成雷鸣声。 此外,雷电活动还受到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热雷电、锋雷电和地形雷电等不同类型的雷电,其形成条件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2.我国历史上关于雷电的记载,我国历史上对雷电的记载丰富而深刻。 (1)殷商时期 甲骨文记载: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雷”、“电”的形声字,表明当时人们已开始关注雷电现象。 (2)西周时期 青铜器铭文:西周初期,青铜器上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反映了对雷电与天气关联的认识。 (3)西汉时期 《淮南子》记载:刘安等著的《淮南子》提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认为雷电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东汉时期。《论衡》记载:王充在《论衡》中指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并总结了雷电活动的季节性,同时认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闪电的看法。 (5)三国两晋时期:保圣寺塔避雷:三国孙吴时期建造的保圣寺塔,塔顶有铁制古刹,具有避雷效果,虽多次受损却从未遭雷击。 (6)唐宋时期 : 《梦溪笔谈》记载:沈括详细描述了雷电通过金属导体时造成的现象,如金属熔化而周围物体未受损,体现了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初步认识。 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描述了“地形雷”的成因,与近代科学解释基本一致。 (7)明清时期 雷电现象解释:明代刘基进一步阐释了雷电的形成过程,认为天气郁激而发的阳气团与阴气相撞产生雷电。 3.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我国古代预防雷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建筑设计与材料选择 ①木结构建筑: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木材电导率低,不易形成强电场,且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减少雷电引发的火灾风险。 ②特殊材料:在建筑中加入草绳、稻草垛等,这些材料能吸收电荷,增强建筑的绝缘性。 ③避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