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我们神圣的国土2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神圣的国土》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承接第1课时对国土疆域的宏观认知,深入探讨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活的多样性与关联性。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神圣的国土》从辽阔疆土到好山好水好风及风土民俗,以不同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我们的国土,认识、热爱自己的家园,树立国家主权意识。 每课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辽阔的国土”,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好山好水好风光”,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山河壮美,拥有众多世界自然遗产,初步建立关注世界遗产的意识。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辽阔疆土到好山好水好风及风土民俗,以不同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我们的国土,认识、热爱自己的家园,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课时内容分析:《好山好水好风光》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二个主题。教材呈现了《中国地形》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知晓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自己和它们的关系;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阅读角”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知识,激发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呈现我国平原、高原、丘陵等图片,旨在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熟悉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探讨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园”,观察东北雪乡、水上人家、陕北窑洞这三个地区的居住环境,结合所在地区,通过探讨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居住环境的差别。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祖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本课时在单元内部扮演着“承上启下、融合贯通”的角色。它既是第一课时国土认知的具体化与景观化呈现,又为后续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自然与人文基础,将“国土”与“家园”、“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与本单元内的横向联系:与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课时的“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为理解各民族生活差异、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地理依据,自然过渡到“民族多元一体”的人文主题,体现“地缘—人文”的内在联系。2.与本课内其他框题的联系:与第1课时《辽阔的国土》:第1课时是“宏观认知”,从疆域、行政区划等角度建立国土的整体印象;本课时是“微观深入”,聚焦山川风貌、地域生活,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路径。3.与本册其他单元的横向联系:遵循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展逻辑:本册教材遵循"个体→集体→国家"的认知逻辑。第一单元关注“自我”成长,第二单元涉及“班级”生活,本单元则拓展至“国家”层面,体现了学生生活范围从个人到集体的自然扩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自我认知和班级生活的内在衔接:学生在第一单元建立的自我认同感、在第二单元形成的集体归属感,为本单元的国家认同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从“爱自己”到“爱集体”再到“爱国家”,形成完整的情感发展链条。与公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