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 9.24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关联语文、社会等学科中的民族题材内容;纵向衔接中高年级关于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三、资源挖掘: 教材图文、民族风俗视频 - 民族歌曲、服饰图片 - 学生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 课标分析 本课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知道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边也能接触到一些不同民族的同学。个性差异:但仅限于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却不多,也不深入。补救措施:基于此,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补充数据、资料、法律等内容,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 为什么我们要说“中华民族一家亲”? - 不同民族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 “胡同里的故事” 情境探究和 “中华文化博览会” 活动,能说出 3 个以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事例(如旗袍、冬不拉、扎染),知道我国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的特点,了解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载体。2、能力目标:借助 “中华民族博物馆” 物件探究(如地图、种子、时光胶片),提升信息搜集、整理与合作探究能力,能清晰阐述物件背后的民族故事及其与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关系。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时政述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学习,理解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内涵,形成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各民族在文化、历史、经济上的交融事例,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含义;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创造文化的历史事实。难点:将 “民族团结”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认知,理解各民族 “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的深层关系;激发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主动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潜在行为。突破措施:情境化突破:以 “小文家的胡同生活” 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服饰、美食、乐器等熟悉的元素中感知文化交融,降低理解难度;具象化突破:通过 “中华民族博物馆” 的实物(地图、种子、时光胶片)探究,将抽象的历史与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分析的载体,帮助学生建立 “物件 — 故事 — 共同体” 的关联;互动式突破: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政述评、互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表达中深化认知,通过 “石榴籽” 评价机制强化情感认同。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驱动性任务:争做 “中华民族共同体小使者”,通过探究、分享与实践,证明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并设计 1 条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建议。 问题链: 评价标准:能说出3个以上民族风俗,能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