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4826

五上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1课时备课设计

日期:2025-11-05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5245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四,单元,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课时,备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第一课的前两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知道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学习欣赏书法艺术。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就,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初步树立文化自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情感和认知基础。通过“载体-成果-精神”这一逻辑链条,学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和情感建构过程: 认知文字之美 → 惊叹科技之辉 → 感悟美德之魂 → 生成文化之爱 → 树立民族自信。 三课共同作用,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具象感知、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坚定信念。 每课内容分析:第八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聚焦文化载体———汉字。 第九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聚焦文化结晶———科技成就。 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聚焦文化灵魂———民族精神与美德。 这三课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 “基础-见证-升华” 的有机整体,共同指向单元核心目标———培育文化认同与自信。 课时内容分析:引导学生知晓汉字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通用文字,并重点通过观察甲骨文等古文字,初步了解其象形、会意等造字方法,直观感受汉字的悠久历史与造字智慧。作为单元起始,此为认知中华文化的基础载体和情感起点,为后续领略科技与美德奠定必要的知识兴趣基础。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衔接本册前三单元:,学生在前三单元学习了与班级、家庭、家乡的社会性关系。本课时则引领学生的视野从社会空间转向历史时间,开始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认知维度的一次重要飞跃。同时衔接低年级内容,学生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中已掌握了大量汉字,会读会写。本课时的教学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 “溯源” 和 “升华” ,回答“汉字为什么长这样?”、“它从哪里来?”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新知。资源挖掘:多媒体资源:纪录片精选片段、动画资源等实物与实物替代资源 课标分析 本课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三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健全人格】 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责任意识】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有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合作互助。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主题及内容要求: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3.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感知事物的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文字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2.学生知道汉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汉字的演变历史不甚了解,但充满了兴趣。个性差异:1. 能力差异:优势学生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提前了解过部分知识,部分学生可能汉字书写本身就有困难,对抽象的历史概念兴趣不高。2. 兴趣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听故事,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喜欢逻辑推理。补救措施:1.可让优秀学生担任“小老师”,分享故事,带动课堂气氛。困难学生需通过具象化的图片、视频、动手活动(如捏甲骨文)来降低认知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