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 “假设现在突降暴雨,电线被刮断教室全黑。我们在黑暗里困了20分钟,又冷又饿———这时你会想什么?” 历史链接: 1936年梅岭的山沟里,陈毅带着枪伤淋雨20天,敌人放火烧山。他在黑暗中摸出铅笔头,在衣角写了三首诗。猜猜第一句写的什么? 断头今日意如何 素养目标 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重点) 作者简介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他一生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郭沫若评“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被尊为“元帅诗人”。 陈毅(1901—1972) 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 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他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其后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里,作为自己的绝命诗。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游击队解围。 本诗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卷网-1977年版)。 1935年春 1936年冬 组 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或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相近)。 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读准字音 旌 旗 捷 报 阎 罗 烽 烟 丛 莽 应 有 涯 即 为 家 jīng yán fēng mǎng wéi yīng yá jié 理解词语 泉台 旧部 旌旗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 取义成仁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一 学习任务 初读组诗,简述印象。 2.默读三首短诗,勾画你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再参照示例,用一句话形容你初读这组诗的感受,并简要谈谈理由。 1.默读三首短诗,勾画你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再参照示例,用一句话形容你初读这组诗的感受,并简要谈谈理由。 【示例1】读完这组诗,仿佛眼前交杂着黑和红,绝境之黑,坚信之红。 【示例2】读完这组诗,我耳畔仿佛萦绕一段悲壮的交响曲。 感受: 。 理由: 。 感受:读完这组诗,我仿佛站在汹涌澎湃的海边,看到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理由:在这组诗中,陈毅元帅身处绝境,就像海洋中的灯塔,狂风巨浪试图将他淹没,但他的豪情壮志始终屹立不倒,光芒不减。 二 学习任务 细读组诗,探究关联。 1.组诗前的小序是诗人后补的,将小序和组诗连起来默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