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070

【教学评一体化】11.《我们都是热心人》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677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一体化,我们都是热心人,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十一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1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11课是单元情感的升华和行动的指导。每课内容分析:第一课时重在激发助人意愿,本课时则聚焦于“如何智慧地帮助他人”,提升助人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好心办坏事”。课时内容分析:通过辨析不当帮助的案例、学习助人原则、分析“重阳节献爱心”和“特殊的岗位”等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掌握尊重他人、了解需要的助人方法。关系建构:纵向深化第一课时的情感基础,将“乐于助人”的意愿提升为“善于助人”的能力;横向联结学生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困惑,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三、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案例视频/图片)、情景模拟角色卡、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养成友爱互助的品德,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已初步建立帮助他人的意愿,并有简单的助人行为体验,可能遇到过帮助被拒绝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个性差异: 部分学生助人时可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则可能因害怕做错而不敢助人。补救措施: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境中体验、反思和学习恰当的助人方式。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想帮他,他为什么不接受?怎么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知道帮助他人需要讲究方法,理解“尊重”是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前提。(道德修养)2. 学会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帮助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健全人格)3. 能够尝试换位思考,初步学习用心了解他人的真实需要后再提供帮助。(健全人格、责任意识)4. 认同“智慧助人”对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政治认同)5. 愿意在生活中践行“尊重式帮助”,避免“好心办坏事”。(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帮助他人的基本原则(如尊重意愿、真诚友善、了解需要等)。难点: 理解“缺乏尊重的帮助可能造成伤害”,学会根据对方需求提供恰当帮助。突破措施: 采用“现象辨析-原则学习-案例深析-情景演练”的递进式教学策略,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体验和实践中突破难点。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创作并表演一个“智慧助人”的情景剧。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为什么有时好心帮助别人,对方却不开心甚至拒绝?- 怎样的帮助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了解别人真正的需要,避免“重阳节献爱心”式的尴尬?- 当你想帮助别人时,怎样做才能既帮到忙,又尊重对方?(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以“帮助被拒绝”的矛盾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究“如何帮助”的欲望。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说出助人的基本原则,能在情景模拟中展现出尊重、了解需要的助人行为。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讨论“你遇到过帮助被拒绝的情况吗?”开始。 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助人案例视频、故事图片)、情景模拟角色卡。2. 学生:思考一次自己成功或不太成功的助人经历。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为什么有的帮助让人温暖,有的帮助却让人不开心甚至想拒绝? 学生结合生活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