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072

【教学评一体化】11.《我们都是热心人》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709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一体化,我们都是热心人,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都是热心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1课。 二、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11课是单元内容的深化,聚焦于社会公德中的“热心助人”行为。 每课内容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从识别、感受身边的热心行为,到理解其社会价值,并最终萌发主动参与的意愿。第一课时重点在于“感受”与“认同”。 课时内容分析: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学习雷锋故事、了解志愿者事迹,让学生体会热心行为带来的温暖,理解热心助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关系建构:纵向衔接第10课公共文明素养,将行为规范提升至道德情感;横向联结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由近及远(身边人→雷锋→志愿者)。 三、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雷锋故事资源、学生生活经历分享。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我的健康成长”与“我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养成友爱互助、服务社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友善、责任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大多有接受帮助和简单帮助他人的经历,对“好心”有模糊的感性认识。个性差异: 对助人行为的动机和价值理解程度不同,主动助人的意愿强弱不一。补救措施: 通过创设安全的分享氛围、运用榜样故事(雷锋、志愿者)提升价值认同,设计低起点活动鼓励参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帮助别人会不会很麻烦?雷锋叔叔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小孩子能做什么?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能识别并讲述身边的热心人善举,感受其带来的温暖,认同乐于助人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社会风尚。(政治认同)2. 在分享与倾听中,培养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道德修养)3. 知道热心助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了解雷锋精神和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法治观念)4. 通过回忆助人经历和展望志愿活动,增强同理心和社会归属感。(健全人格)5. 萌发向热心人学习、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他人的意识。(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身边热心人的善举,体会助人行为带来的温暖与善意。难点: 理解热心行为的社会价值,将“被动感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意愿。突破措施: 采用“情感体验双通道”(回忆被帮助的温暖感/分享帮助他人的快乐感)、榜样故事感染(雷锋、志愿者)、设计“金点子”活动展望未来行动等方式进行突破。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共同制定一份《我们的爱心行动倡议书》。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你得到过别人怎样的帮助?当时心情怎样?- 你帮助过别人吗?做完后心情如何?- 像雷锋、志愿者这样的热心人,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意义?- 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做些什么?(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从“我们都得到过帮助”这一共同体验切入,引发共鸣,激发“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的期待。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真诚分享自身经历,能说出热心行为的意义,能提出一项简单的爱心行动设想。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分享“被帮助的经历”开始。 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热心行为图片、雷锋故事音频/视频、志愿者活动图片)。2. 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受到帮助或帮助别人的小事。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激活经验,引发共鸣)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人曾给过你温暖的帮助?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静心回忆,自由分享一件被帮助的小事(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