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073

【教学评一体化】12.《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449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学,一体化,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守规则靠自觉》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守规则靠自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第12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聚焦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互助精神、规则意识与安全常识,是培养学生公共生活能力的核心单元。这一课时,处于学生认识生活处处有规则(第一课时)之后,聚焦如何自觉遵守规则,是从规则认知到规则践行的重要过渡,对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守规意识、提升公共文明素养具有核心推进作用。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公共生活”相关要求编写,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通过“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从懂得公共场所言行文明,到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再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最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完整的公共生活能力培养体系。教材采用“生活场景+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的编写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学校、社区、交通等场景,通过续编故事、观察调查、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公共生活的运行逻辑,逐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核心,围绕“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主线,通过4课内容构建完整的公共生活认知与行为体系:第10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聚焦认知公共空间,引导学生识别公共场所、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与保护意义,明确不同场景的文明秩序;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侧重践行公共美德,以身边互助案例、雷锋精神及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教会学生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前提下主动助人;第12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强化公共行为约束,从游戏规则延伸到生活规则,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第13课《安全记心上》筑牢公共安全底线,覆盖居家、出行、防溺水、消防等安全领域,传授安全常识与应急技能,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公共生活。(三)课时内容分析:《生活离不开规则》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12课,本课的编写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先认识规则的普遍性与重要作用,再学会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为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维护公共秩序奠定基础,实现“认知规则———践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守规则靠自觉》侧重践行规则、坚守规则。先让学生分享主动冲厕所、观赛不干扰等守规则经验,强化自觉意识;再针对他人占座、朋友想插队等常见困境,通过情境辨析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掌握应对诱惑、坚守规则的方法;最后通过校园规则巡查活动,让学生学习温和提醒违规行为、向相关人员反映问题,培养自觉守规则与理性护规则的能力。(四)关系建构:横向:与本单元其他课时紧密衔接。第10课文明素养是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不大声喧哗,既是文明行为,也是公共规则),第11课互助精神需在规则框架下实现(如排队时帮助老人,需先遵守排队规则),本课时则为前两课的行为提供规则依据,同时为下课时“自觉守规则”及第13课安全规则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行为———规则———安全”的横向支撑;纵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低年段已通过校园规则、家庭规则建立初步规则意识,本课时在此基础上,将规则范围从校园生活拓展至公共生活,从简单指令深化为理解作用与意义,为高年段学习“社会规则”“法律常识”奠定基础,实现规则认知的螺旋式上升。三、资源挖掘:1.教材资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