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701

【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188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学,一体化,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时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家乡物产的延伸学习内容。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1.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家乡” 主题展开,从家乡的环境、人物到物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家乡,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为后续学习家乡文化、发展等内容奠定基础.每课内容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让学生感知家乡有哪些物产,第二课时则深入探究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以及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先通过对比东北、西部、南部等不同地区的物产,引导学生思考物产差异的成因;再以 “千人糕” 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每一种家乡物产都凝聚着多人的劳动;最后结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物产对家乡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渗透爱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教育。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来看,本课时与语文、地理等学科存在联系,如语文中的歌谣创作、地理中的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纵向来看,是对低年级 “认识家庭”“认识学校” 内容的拓展,也为中高年级学习 “家乡文化”“区域经济” 等知识做好铺垫。三、资源挖掘: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资源(如东北三宝、海南椰子、嵊州竹编等)、歌谣资源(家乡物产歌谣、千人糕歌谣),同时可结合学生家乡的实际物产资源,如让学生带来家乡特产实物、分享家乡特产故事,还可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片段,直观展示不同地区物产的生产过程。 课标分析 1. 本课时符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 “我们的社区生活” 领域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感受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2. 落实 “责任意识” 素养培养,通过了解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对家乡、对他人的责任情感。3. 体现 “问题解决” 素养要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主动探究家乡物产的故事,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二年级学生对 “家乡” 有初步认知,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过家乡的特色食物、手工艺品等物产,但对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物产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付出了解较少。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因家庭生活环境、旅行经历等,对家乡及其他地区物产了解较多,能主动分享;部分学生则缺乏相关经验,表达和参与积极性可能较低。补救措施:对于了解较少的学生,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引导其直观感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经验丰富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设置简单易参与的活动,如模仿歌谣、分享身边常见物产,鼓励其积极参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东北有鹿茸、人参,我们这里没有?”“除了吃的,家乡还有哪些物产?”“千人糕真的需要一千个人做吗?”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北、西部、南部等不同地区的典型物产,知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含义,能说出 1-2 种自己家乡的物产(对应文化基础素养中的人文底蕴)。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模仿创作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简单分析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对应关键能力素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3. 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体会物产背后劳动者的付出,树立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应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典型物产,知道家乡的主要物产;理解 “千人糕” 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