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702

【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206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一体化,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家乡物产养育我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属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重点为“家乡物产多又多”。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课时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联系生活经验,纵向为后续理解“物产与劳动”打下基础。三、资源挖掘:利用实物(物产盒)、图片、调查表、学生自带物产等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课标分析 利用实物(物产盒)、图片、调查表、学生自带物产等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学生已有对家乡食物、物品的初步认知,能说出常见物产的名称。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特产”“手工制品”等概念理解不深。补救措施:通过实物展示、分类对比、小组互助等方式辅助理解。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产是地里长的,有的是人做的?”“我们家乡最有名的物产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家乡的多种物产,能说出2-3种家乡特有的物品。2. 通过“物产分享会”“调查表”等活动,学会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家乡物产的名称和特点。3. 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萌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对应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文化认同、劳动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产,理解“特产”的含义。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产,理解“特产”的含义。突破措施:通过分类展示、实物对比、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教师:物产盒、图片、调查表、课件 学生:自带一种家乡物产或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 1. 老师这个“神秘物产盒”里藏着我们家乡的宝贝,猜猜会是什么? 2. 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吗? 教师活动: 1. 出示“神秘物产盒”,摇一摇,制造悬念。 2. 请几位学生上台摸一摸、猜一猜。 3. 揭示物品,总结:“这些来自家乡的宝贝,就叫‘家乡物产’。” 学生活动: 1. 积极参与猜测,调动生活经验(如“我摸到的是苹果,我家果园就有!”)。 2. 初步感知“物产”概念。 观察学生是否充满好奇、能否联系生活进行猜测。 补救: 若有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再举几个本地常见的、熟悉的物产例子(如本地小吃、水果)进行解释。 二、新课讲授:家乡物产“大发现” (认识物产种类与特点) 1. 这些物产可以分成几类?(吃的、用的、地里长的…) 2. 你带来的物产叫什么?产自家乡哪里?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1. 用PPT分类展示物产图片(食品、手工艺品、农产品),并讲解概念。 2. 组织小组活动“我的物产我介绍”,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 观看图片,学习分类方法。 2. 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产(或图片),使用句式:“这是____,它产自我们家乡的____,吃起来/看起来/用起来____。” 3. 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1. 倾听学生介绍,评价其是否能说出物产名称、产地和1个特点。 2. 使用“物产介绍小能手”贴纸等即时奖励表达清晰的学生 指导: 教师可提供语言支架(句式模板)贴在黑板上,帮助表达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描述(如颜色、味道、手感)。 三、探究互动:物产调查“小能手” (理解物产与生活的联系) 1. 这些物产可以分成几类?(吃的、用的、地里长的…) 2. 你带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