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历史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导入新课 在1871—1914年间,欧洲度过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其间没有发生任何军事冲突,这使许多人认为这个时期就是启蒙思想家们预言的那种新时代。 ———[美]罗伊·T.马修斯等《人文通识课 4 从法国大革命到全球化时代》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讲授新课 材料一 工厂组织 19世纪初 垄断组织 19世纪中后期 归纳上述图文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 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提高,垄断组织出现。 材料二 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 ———列宁 你能举出这一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现象,论证列宁所说的“不平衡”吗?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的发展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概括四国工业产量比重图的变化。 两张柱状图中1913年的状况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怎样的问题? 材料三 变化:在工业生产的世界占比方面,英法是下降的,美德是增长的。 问题: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美、德两国在殖民地占有数量上远远不及英、法两国。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的一次演说 “要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或成为一个大国,你就必须开拓殖民地。” ———法国一位政治家 “德国是故意奉行在本质上反对英国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国牺牲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或者英国变得十分强大,使德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一个武装的冲突使终究不可避免的。” 英德两国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基本态度?三国表达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 态度:德国要争夺霸权,开拓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认为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要求,威胁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并且不惜诉诸武力与德国争夺霸权。 共同点:开拓海外殖民地是维持或成为大国的标志,说明扩张海外殖民地成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共识。 意 德 奥 法 英 俄 普法战争领土割让 北非殖民地 贸易摩擦 巴尔干半岛问题 世界市场、殖民地争夺 北非殖民地争夺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第一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 第二条 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节选自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概括三国同盟条约的性质。这样的同盟条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 三国同盟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构成的是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这样的同盟关系势必引起被针对国家的反对,组建同样有针对性的政治军事同盟。这使得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材料六 1908年9月,奥匈帝国与俄国奉行会议,达成秘密协议。10月,奥匈帝国单方面宣布正式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这一行动使未达到目的的俄国人十分恼火,向奥匈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争端。与此同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