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6174

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321347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PPT,24张,教学课件,下册,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 历史 重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早期殖民扩张对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如何推动西欧崛起;如何认识殖民扩张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全球航路的开辟,使人们相信地圆学说,摆脱神学桎梏,促使自然科学有了更大发展。在对世界各地的考察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知识。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古老文明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在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同时,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也随之被打破。 新航路开辟如同投进湖面的巨石,涟漪所及,既有文明的璀璨交融,也有征服的残酷裂痕。今天我们将以“联系与撕裂”为线索,通过五个探究问题,揭开早期全球化的复杂面貌。 导入新课 探究问题一:马铃薯与白银如何成为撬动全球生态与经济体系的杠杆? 材料一 马铃薯单位面积提供的热量是小麦的3倍,且适应贫瘠土地。18世纪欧洲人口爆炸性增长,爱尔兰人口从150万增至1845年的800万,其中2/3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571—1644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将美洲白银的1/3输入中国。明朝实施“一条鞭法”将税赋折银,导致长江三角洲农民改种桑棉换取白银,粮食产量下降。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马铃薯传入云南后,农民在海拔3000米山地开辟梯田种植。1700—1850年,中国人口从1.5亿增至4.3亿,但过度垦殖导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四 波托西银矿1545—1824年共产出15万吨白银,占全球总量的80%。西班牙用白银购买北欧武器、亚洲奢侈品,却忽视本土产业,最终陷入“资源诅咒”。 ———摘编自威廉·麦尼尔《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材料五 秘鲁鸟粪(马铃薯肥料)19世纪被欧洲大量进口,导致秘鲁沿海生态崩溃。英国为获取肥料发动“鸟粪战争”,暴露了农业工业化对全球资源的掠夺性。 ———摘编自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帝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三、五,说明马铃薯的传播对 旧大陆人口与生态 的双重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四,分析白银流动如何重构 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 (3)综合上述材料,解释马铃薯与白银为何被称为“全球化杠杆”,并指出其 内在矛盾 。 答案: (1) 双重影响 : ① 人口增长 :马铃薯单位面积高热量特性推动欧洲与中国人口激增(材料一、三); ② 生态破坏 :山地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鸟粪掠夺引发生态战争(材料三、五)。 (2) 经济分工重构 : ① 中国 :白银货币化促使江南地区的农民转向种植经济作物,依赖美洲白银输入(材料二); ② 西班牙 :白银外流导致制造业衰退,沦为资源出口国(材料四)。 (3) 全球化杠杆与矛盾 : ① 杠杆作用 :马铃薯突破农业限制,白银联通跨洋贸易,奠定全球化物质基础(材料一、二、四); ② 内在矛盾 :生态承载力透支(材料三、五),核心—边缘不平等体系固化(材料四)。 探究问题二:三角贸易如何塑造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 材料一 利物浦的奴隶贩子将非洲奴隶标价为“黑色象牙”,通过精密计算“中间航道”死亡率与运输成本,确保每船利润不低于300%。1798年,英国西印度商会的资本占伦敦股票交易所总值的1/5。 ———摘编自埃里克·威廉斯《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材料二 荷兰商人发明“海上保险单”,将奴隶船风险转化为可交易商品。1720年,伦敦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