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单元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数学游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新教科书的起始单元,也是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个单元。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要求,教科书一开始就设计了数学活动,意图先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后再进入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教科书在本单元安排了“在校园里找一找”“在操场上玩一玩”“在教室里认一认”和“在教室里玩一玩”四个游戏活动,以及“学习准备”,每个游戏活动都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目标。如“在校园里找一找”要引导学生数校园内物体的数量,用基数和序数表达,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为后面的校园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即将到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熟悉的游戏活动中有序观察、游戏运动,唤醒幼儿园的已学知识,初步感悟和体验数量及多少,学习前、后、左、右,巩固数数的方法,学会比高矮和比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一一对应思想、分类思想等,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游戏化学习为核心,构建生活化数学场景: 空间方位:通过“我说你做”“正话反做”活动(教室场景),将“左/右/第几”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身体动作,强化具身认知; 分类与组合:借助积木拼搭(“用2个圆柱当车轮”)渗透集合思想,从单一属性分类(颜色)过渡到复合属性(颜色+形状+功能); 问题解决:“桃花朵朵开”游戏(操场场景)要求快速分组计数,培养数感与反应力;教具准备页(圆柱/三角形)则暗示几何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全单元以游戏规则为隐性线索,贯穿“指令理解→实践操作→反思改进”的学习闭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和实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数数,会数简单的物体个数,会比较数量较少的物体的多少,会比较具体物体的高矮、大小,也知道简单的方位,如前、后、左、右,所以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回顾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感悟过的内容。但是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要求和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幼儿园以学生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为主,学生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学生的发展不一,而小学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活动规范方面都比幼儿园要严格一些。所以教学的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要求有序开展活动,并引导学生清晰地运用数量及其他简单的数学知识来表达。 一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空间方位概念模糊(尤其“左右”易混淆),需借助身体动作强化记忆;能按单一标准分类,但多属性组合思维薄弱。学生游戏热情高,但规则理解能力差异大:约60%学生需教师示范多步骤指令,30%需同伴协作完成;注意力持续约10分钟,需通过场景切换(操场→教室)保持参与度。入学初期合作经验不足,“正话反做”中错误自纠需重点引导。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感知空间方位(左/右/第几),能根据指令正确操作; 2.掌握分类与组合的基本方法(颜色/形状),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过程; 3.在协作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提升观察力、反应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体会“玩中学”的乐趣,建立学习自信心。 四、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在游戏情境中发现方位、分类问题,提出简单解决策略(如“调整站位”)。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左/右方位判断,能按颜色、形状对物体分类并计数组合结果。 ③思维与表达: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如“我用了3个黄色三角形和1个红色三角形”)。 ④交流与反思:在协作中遵守规则,分析错误原因(如“我是第4个,不该蹲下”)。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强调数字的认识和数量概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