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本课的新课标的要求是: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明白这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应勇斗争精神。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贯穿,以明朝时的对外关系来连接,明初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开展和平外交,远航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国势衰微,远航壮举戛然而止,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陷入被动之局,遭受外来侵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两个方向:一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发展国力,对外开放,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二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发展海洋文明、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深度思考如何面对历史发展的潮流。 本课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坚持史论结合,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把教科书变成探究性问题,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质疑中形成对历史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因此,采用的教学法分别为: 教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材料教学法、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竞争合作法 2.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锻炼提升自身合作探究、口头表达、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历史评价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深入理解。 3.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理解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和古今地名。 4.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搜集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探索海洋文明和海洋权益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树立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3. 认识国力是外交基石,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新课标的要求是: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明白这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应勇斗争精神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从全球史角度而言,明初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主动开展和平外交,远航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国势衰微,远航壮举戛然而止。明朝中后期陷入被动之局,遭受外来侵略。本课承接上一节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讲述明朝的对外关系,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同时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巨大变化,暗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衰落,为下一课讲述明朝的灭亡埋下伏笔,体现单元主题。本课不仅是中国历史重要拐点,承上启下,亦能凸显世界大势,地位非常重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