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重 阳 节 探寻传统节日 , 弘扬敬老美德 重阳 目录 壹 知重阳 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贰 品重阳 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叁 悟重阳 敬老爱老的时代意义 肆 践重阳 我们的重阳行动计划 壹 知重阳 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上古时期,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后,会举行 “祭天、祭祖” 仪式,感谢天地馈赠,这是重阳节的雏形; 自然根源 汉代时,重阳节习俗逐渐固定,《西京杂记》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这是现存最早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录。 定型时间 古人以 “九” 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是 “双九相重”,故称 “重阳”,《易经》中 “九” 有 “吉祥、长寿” 的寓意,因此重阳节也被视为吉祥之日; 历法依据 重阳节的起源 桓景登高避瘟魔 古代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年轻人,家乡被瘟魔侵扰,他的父母和乡亲都因病去世。桓景悲痛之余,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习降妖除魔的法术。 一年后,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瘟魔会再次作乱,你要提前准备 ——— 让乡亲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可避瘟魔。” 到了九月初九,桓景带着乡亲们登上附近的高山,把茱萸枝插在腰间,喝了菊花酒。瘟魔进村后,被茱萸的香气和菊花酒的气味吓跑,再也没回来。从此,“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 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经典传说 贰 品重阳 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登高望远 最初意义 古代人认为登高可 “避灾驱邪”,对应桓景避瘟魔的传说,后来逐渐演变为 “登高望远、开阔心境” 的活动; 现代玩法 如今重阳节,家人会一起登山、爬塔、登观景台,既能欣赏秋日美景(如红叶、云海),又象征 “生活步步高、事业节节升”; 小互动 你去过哪些适合登高的地方? 赏菊与饮菊花酒 赏菊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旺季,古人称菊花为 “长寿花”“隐逸花”,重阳节赏菊象征 “追求健康长寿、向往淡泊心境”,不少地方会举办 “菊花展”(如河南开封菊花展、广州云台花园菊展); 饮菊花酒 古人会在重阳节前采摘新鲜菊花,与糯米、酒曲一起酿制菊花酒,九月初九开封饮用,认为能 “祛病延年”;现在虽少酿菊花酒,但喝菊花茶成了习惯,同样有清热降火、明目护眼的功效; 文化延伸 诗人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诗句,让赏菊成为重阳节的经典文化符号。 插茱萸与吃重阳糕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特殊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它能 “驱邪避灾、防虫咬”,重阳节会将茱萸枝插在门上,或做成香囊戴在孩子身上,祈求平安; 吃重阳糕 “糕” 与 “高” 谐音,吃重阳糕象征 “登高祈福”,糕的原料多为糯米、红枣、核桃、芝麻,口感软糯香甜,寓意 “生活甜蜜、步步高升”; 现代变化 现在城市里插茱萸的习俗逐渐减少,但重阳节吃糕点(如重阳糕、桂花糕)的习惯仍在延续。 重阳节相关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译文: 叁 悟重阳 敬老爱老的时代意义 重阳节的时代新内涵 官方定位 1989 年,我国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 “老人节”,赋予重阳节 “关爱老年人、弘扬敬老美德” 的新意义,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 现实需求 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 2.9 亿,占总人口的 21%,“银发浪潮” 下,关爱老人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社会义务; 文化价值 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重阳节提醒我们:老人的经验是财富,老人的付出应被铭记,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未来。 敬老爱老,从日常小事做起 帮爷爷奶奶捶背、揉肩,给他们端一杯热茶;耐心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不打断、不敷衍;陪老人看他们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