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项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的文学地位及《项链》的创作背景,梳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的情节脉络,掌握小说“以物为线”的叙事特点。 2、赏析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情绪变化),分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坚韧承担—人性成长”的性格转变,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3、体会“欧 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找出文中暗示“项链是假的”的三处伏笔,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布局。 4、探究小说的多层主题,认识资产阶级虚荣心对人的毒害,思考“苦难与成长”的人生启示。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除《项链》外,还有《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创作于 1884 年,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普遍渴望跻身上流社会,这成为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2、情节与线索预习:小说以“项链”为核心线索展开,请按顺序补全情节,并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1)借项链: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向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到一条钻石项链 (2)丢项链:舞会结束后,玛蒂尔德发现项链不慎丢失 (3)赔项链:夫妇二人四处借钱,买了一条相似的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从此陷入十年困苦生活以偿还债务 (4)识项链:十年后,玛蒂尔德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才得知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 3、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寒伧(chen):形容人或事物简陋、不体面 佳肴(yáo):精美的菜肴 租赁(lìn):租用(房屋、器物等) 誊写(téng):照底稿抄写 自惭形秽(huì):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文中指玛蒂尔德因家境贫寒而自卑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结构 1、阅读全文,按“情节阶段—对应段落—核心内容—人物状态”梳理文章结构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玛蒂尔德的状态 序幕:现实与梦想 1-6 玛蒂尔德不满小职员妻子的贫困生活,幻想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 痛苦、自卑,被虚荣心主导 开端:借项链 7-52 收到舞会请柬后因无首饰苦恼,向佛来思节夫人借到钻石项链 从焦虑到极度兴奋,虚荣心得到满足 发展:丢项链与赔项链 53-106 舞会结束后丢失项链,夫妇借钱买项链赔偿,开启十年困苦生活 从恐慌狼狈到坚韧承担,逐渐褪去虚荣 高潮与结局:识项链 107-128 十年后偶遇佛来思节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 震惊后坦然,人性趋于成熟 2、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有何作用? ①串联情节:“项链”贯穿“借—丢————识”全过程,让松散的生活片段(舞会、还债、重逢)形成完整的故事链,脉络清晰;②凸显主题:项链的“真假”与玛蒂尔德的“命运起伏”关联,假项链象征虚幻的虚荣心,真债务象征现实的代价,通过项链的象征意义,深化对“虚荣心危害”的批判。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 1、结合文中心理描写,分析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三次心理变化,体会其性格特点。 心理变化 具体语句 性格特点 激动、神往 “她发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在镜子前试着戴了又戴,迟疑而焦急” 渴望奢华,虚荣心强烈,对项链代表的上流社会生活充满向往 焦虑不安 “她迟疑而焦急”“她问:‘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既渴望得到项链,又担心对方拒绝,体现小资产阶级的自卑与谨慎 极度欢喜、兴奋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虚荣心暂时得到满足,情绪失控,展现其天真与对虚幻美好的执着 2、十年困苦生活后,玛蒂尔德的性格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①从爱慕虚荣到坚韧务实:过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