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一号地点出土大型石器1927件,细石器2696件,根据用途可将其分为砍伐与木材加工工具、破土工具、食物加工工具、研磨工具、切割砍砸敲砸工具、狩猎工具、装饰品、纺织工具、骨器加工工具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 ) A.生产生活的多样性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农业技术较为先进 D.文明进程多元一体 2.史载,夏王太康荒废政事,沉湎游乐,导致夏朝内部矛盾激化。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西进,依靠夏朝民众的支持,驱逐太康并掌控了夏朝核心区域。当少康重建夏朝统治时,联合了有仍氏、有虞氏等部族的力量。这反映出夏朝( ) A.部族之间矛盾激化 B.统治基础较为薄弱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内外服制走向瓦解 3.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入文明的前提。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总结和认识。《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夏小正》的出现表明( ) A.早期天文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天文历法进步 C.原始粗放农业已转变为精耕细作农业 D.夏朝的天文历法成就领先于世界 4.商王政令一般由大族族长执行。从武丁时期开始,商王任命脱离宗族的小臣(原是商王室侍从)参政,直接对商王负责。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A.变革内外服制 B.完善国家机构 C.推动王权强化 D.削弱诸侯权力 5.西周时期设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在民间搜集、整理并上报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诉求。通过采诗官,天子无需亲自出宫即可了解天下之事。据此分析,西周采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践行儒学家的“仁政”理念 B.彰显周天子的宗主权威 C.巩固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 D.满足贵族对娱乐的需求 6.在西周时期的一些遗址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诗经》中所记载的铚、镈等青铜农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7.灭亡西周的犬戎,不仅自称黄帝后裔,还自称族姓也与黄帝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华北的北狄人中,骊戎氏和白狄鲜虞,也都自称姬姓,与黄帝同根。这反映出( ) A.诸侯争霸的策略 B.华夏认同的发展 C.礼崩乐坏的局面 D.姬姓贵族的特权 8.春秋五霸以“国人”(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坐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战国七雄却以郡或县为单位,征发成年农民作为主力,由步、骑兵进行战斗,并且军队的人数大增。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等级制度的崩溃 B.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 C.社会转型的趋势 D.农民彻底摆脱贵族控制 9.春秋战国时期,狄族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分布地域较广。其中的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境内,与晋国有婚姻关系,“(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这反映了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少数民族的强大 C.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0.西周东周之交,中原地区宋郑两国间是有“隙地”的。到春秋后期,这些“隙地”被陆续开垦,这里建立起了六个邑。这一变化的出现得益于( ) A.铁农具开始使用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