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乡土中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费孝通的学术地位及《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掌握全书14篇文章的核心框架,明确“乡土社会”的基本定义。 2、理解书中关键概念,能结合文本举例阐释,把握概念间的逻辑关联。 3、梳理全书“阐释核心概念—分析社会关系—探讨治理方式—指出社会变迁”的逻辑脉络,学习学术著作“以概念为核心、以案例为支撑”的论述方法。 4、结合现实案,思考“乡土社会”的当代价值与变迁,体会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意义,培养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与背景积累: 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除《乡土中国》外,还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提出“文化自觉”命题,主旨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乡土中国》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正值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费孝通通过实地调研,旨在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2、核心概念预习:结合教案内容,简要解释下列核心概念的内涵。 乡土本色:中国农村社会以土地为依托、以家族为中心、以村落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体现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与对家族的重视。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以“己”为中心,通过血缘、地缘等纽带形成层层外推的“关系网”,无明确团体界限,具有伸缩性。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以传统习俗(“礼”)为基础的治理方式,依靠人们对传统的主动服膺(而非外在强制)维持秩序,核心是“克己修身”。 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以年长者为权威核心的统治模式,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年长者因掌握传统经验而拥有教化权,体现“长幼尊卑”的秩序原则。 3、全书框架梳理:全书围绕“乡土社会”展开,大致分为四个逻辑层次,请补全下表。 逻辑层次 对应篇章 核心内容 乡土社会概要分析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阐释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土地依附、熟悉社会),分析文字在乡土社会的局限性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 从个人与社会、道德观念、家族组织、性别关系角度,剖析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逻辑 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探讨乡土社会以“礼”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包括无讼传统、无为政治、长老权威 乡土社会的变迁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分析乡土社会变迁的动力(地缘对血缘的替代、名实分离、从欲望到理性需要的转变)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核心概念与逻辑 1、阅读《乡土本色》,结合文本分析“乡土社会”的三个核心特征。 核心特征 具体表现 文本依据 土地依附 农民以土地为生存基础,安土重迁,缺乏流动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熟悉社会 村落内人与人彼此熟悉,无需抽象规则(如文字)即可交流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家族中心 以家族为基本生活单位,家族关系主导社会交往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它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2、费孝通为何认为“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下乡”?请结合《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观点分析。 费孝通的观点并非否定文字价值,而是基于乡土社会的“熟悉性”与“稳定性”:①从空间维度(文字解决空间阻碍):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人们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交流,甚至“特殊语言”(如方言、手势)比文字更精准,文字的“传情达意”功能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