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2975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17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 cover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品析诗歌的内容、形象,感受革命者英勇英雄无畏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们的豪情壮志。,。 二、体会律诗的语言凝练、对仗工整、蕴涵丰富的艺术特色。 2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进行鉴赏练习 3重点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对重点词句的圈划、质疑、答疑等方法,把握诗歌的形象、内容主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沫若称毛泽东为中国现代诗坛的“泰山北斗”;著名的学者公木先生称毛泽东为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摩天大树”;著名的诗人柳亚子高度称赞毛泽东诗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活动2【讲授】二、复习律诗的知识 1、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2、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3、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为准,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讲究对仗。 活动3【活动】三、赏析《七律·长征》 (一)背景创作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豪迈诗篇。 (二)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疑难地方做好标记,等集体研讨时提出。 (三)质疑、答疑 1、对关键的词语进行品读、质疑。 例如:品读“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千里雪”等词语体会长征的艰难险阻。 品读“细浪、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词语体会红军藐视困难、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对诗歌结构思路的品析、质疑。 首联开宗明义,点明主题,是全篇的纲领。 颔联与“千山”照应,颈联与“万水”照应;“腾细浪”、“走泥丸”等与“不怕”、“只等闲”呼应。 尾联总结全篇。 (四)总结诗歌特点 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衔接紧凑、结构严谨首尾浑成。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活动4【活动】四、赏析《人民解放军占领长征》 (一)创作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号,蒋介石拒绝签订和平协定。21号,毛泽东、朱德发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我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千里战线的渡江战役,4月23号,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主席获悉此消息后,兴奋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疑难地方做好标记,等集体研讨时提出。 (三)质疑、答疑 1、对关键的词语进行品读、质疑。 例如:品读,讨论“风雨、苍黄、慨而慷、剩勇、人间正道、沧桑”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品析诗歌的结构内容。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总结。诗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天亦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推陈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全诗前四句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3、总结诗歌特点 全诗将叙事、描写抒情及议论融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