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二轮专题复习系列之专题二 1.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2.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 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4.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理·核心知识 1.德治与法治 法律与教化都是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维护君主权威,维持统治秩序。通过地方教化有助于维不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护基层秩序稳定,巩固统治。法律与教化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户籍与赋税 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3.民族与对外关系 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推动民族交融与发展。 4.变法与改革 改革或变法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作用。 【主题线索】 【知识网络】 主题1 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考情统计 1.唐朝的法律与教化[2023·浙江1月选考,23(2)] 2.明清时期儿童的教化(2024·浙江6月选考,4) 命题展望 (1)知识角度:德治与法治;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综合考查:能够联系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思考法律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素养考查: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 法律与教化都是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维护君主权威,维持统治秩序。通过地方教化有助于基层秩序稳定,巩固统治。法律与教化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 先秦 (夏商周) 德治与法治的思想起源 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法治:《左传》记载2,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春秋早期 德法之争 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并出现成文法 德治: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晋国叔向发对子产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春秋战国 德法进一步之争 学派 核心观点 代表 治国思想 儒家 人性善,主张德治;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孔子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 ③不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仁者无敌 ③民贵君轻 法家 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 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韩非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秦汉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 汉: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 秦、汉政府都颁布了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 法律 律令儒家化: 1.原因:汉武帝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2.实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3.影响: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教化 重视家训 唐朝 法律 律令儒家化的完成:法律成熟并提倡礼治和基层教化。 特点: 律删繁就简;礼法结合的典范 唐高宗: 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