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3207

10 十六字令三首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352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十六,字令,三首,课件,教案
    10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2重点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 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激发兴趣:简介毛泽东,长征。 二、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 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 2.指导朗读: (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 (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三、学习第一首小令 1.分析意象:“山”与“人” (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 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 (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凸现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 (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四、学习第二首小令 (1)“山”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化静为动) (2)“人”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 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 (4)比较阅读 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5)写作特色:夸张、比喻、拟人 五、学习第三首小令 (1)“刺破青天锷未残”写出了山怎样的形象? 明确:直插云霄、坚韧挺拔 (2)“赖以拄其间”,表面上写山“拄其间”,实际上借山写谁?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什么人?什么精神?这样写的好处是? 明确:借山写人,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英勇的革命战士,是不怕牺牲、坚毅刚强、乐观向上革命精神。由写山的奇伟来歌颂英雄,表现作者豪迈的革命气质。 (3)总结归纳三首小令的写作特色:1.语言凝练传神2.修辞:比拟、夸张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补充学习毛泽东诗词: 必读:《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等 选读:《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 活动2【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课后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课件18张PPT。十 六 字 令 毛 泽 东二万五千里长征 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