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3485

27 天时不如地利 课件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3964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天时,不如,地利,课件
  • cover
课件29张PPT。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世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朗读课文 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成就事业的三个重要条件。“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三者的具体内容分别是:战争的时机、作战的地理形势、民心的向背。 这三者中“人和”更重要。 因为“天时”、“地利”是客观条件,是外在的,而“人和”是主观条件,是内在的。良好的时机是可以创造的,恶劣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而一旦丧失了良好的人群合作关系,我们只能走向失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例如有一座城)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第二段:列举“攻而不胜”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却无法取胜,这正是说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1、城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对于攻城一方 城小易攻。2、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3、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4、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又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 第三段:列举“委而去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时上下团结的人心。 1、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3、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城池。第四段: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峻,建立威信于天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 (1)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四段:结尾归结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印证“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治国之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