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峡》郦道元 Style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领略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导入 目 标 郦道元(约470-572),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入仕做官以后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水经》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朝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发生改变,但书上去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水经》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全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的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权属记载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和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重 庆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朗读课文,划分句子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朗读课文,划分句子停顿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沿 溯 阻 绝。 或 王 命 急 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两 岸 连 山,略 无 阙 处。 重岩叠嶂,隐 天 蔽 日。自 非 亭 午 夜 分,不见曦月。 在 完全 没有 通“缺”,空隙、缺口 遮住 挡 如果 正午 半夜 太阳 到了 升到高处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断 有时 传达 即使 骑上 飞奔的马 驾 认为,觉得 快 不是 春 冬 之 时,则 素 湍 绿 潭,回 清 倒 影。绝 巘 多 生 怪 柏,悬 泉 瀑 布,飞 漱 其 间,清 荣 峻 茂,良多趣味。 每 至 晴 初 霜 旦,林 寒 涧 肃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属 引 凄 异, 空 谷 传 响,哀 转 久 绝。故 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 素淡,白色 急流 回旋 清波 极、特别 山峰 冲荡、冲刷 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实在,真的 到 结霜 早晨 清冷 萧杀,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