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小学 张耀 一、教材(内容)解析 《大象的耳朵》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改变”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这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到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叙述的线条简洁明了,文中有两条鲜明的主线,分别是大象的耳朵的变化:从耷拉—竖起来—放下来;大象语言的变化折射出内心的变化:从肯定—不安—坦然,十分鲜明。而从故事中一群小动物的身上可以充分体会到童话中人物鲜活的性格。从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里又能明显地感受到童话的趣味性,最后还从大象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因此,学生可以在这篇童话故事里尽情地说、演、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好奇、爱探索、易感染,他们在之前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对童话的特点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关于“改变”的话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动物们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借助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情境为载体”,遵循“感知→体验→思辨”的认知规律,落实以下理念: 情境驱动:通过角色扮演、想象补白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大象的情感变化。 问题导向: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如“为什么改变?”“变与不变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知行合一:将文本主题与生活实际结合,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内化“自我认同”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耷、咦”等7个字,读准多音字“似”。 2.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能借助情境,说说大象改变的原因,以及想法是怎么转变的?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 五、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情境,说说大象改变的原因,以及想法是怎么转变的?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电子白板、PPT、各种小动物头饰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揭示主题 (1)这个单元咱们要进入动物王国。来,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图片出示:大象-蜘蛛-青蛙-小毛虫) (2)你们发现了吗?这个单元的动物们都有着什么相似的经历? 预设:都经历改变。 揭示单元主题———改变。 导入新课 《周易》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就是要懂得变通,那我们先去看看大象是如何改变的?请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相似经历→总结主题”),帮助学生聚焦单元核心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学习铺垫主题方向。 读词正音,梳理变化 1.预习检测,读好词语 (1)出示词语:耷拉、咦、竖起来、竹竿、跳舞、头痛、心烦 (2)带上注音,抽读,相机正音。 (3)去掉注音,抽读,相机正音。 (4)齐读词语。 2.初读课文,梳理变化 (1)请带着这些生字去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思考:大象的耳朵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交流 一开始大象的耳朵_____,后来大象_____,最后_____。 (3)请生贴大象图片,贴出耳朵变化。大象一共变了几次? 预设:两次 3.聚焦耳朵,了解特点 (1)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2)圈一圈,哪个词语能体现大象耳朵的特征。 预设1:扇子似的 相机指导多音字“似”。“似”字只有跟“的”组成词语的时候,才读翘舌音,表示跟某种情况相似。其他时候,这个字都读sì。如:似乎、好似 请生用“像......似的”说句子。 预设2:耷拉 相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