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2.下列各项器物中,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与权力象征的是( ) A.河姆渡骨耜 B.司母戊鼎 C.良渚玉琮 D.仰韶陶罐 3.考古人员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对某一时期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镰、石轮、陶壶、陶盘、铜剑、铜镜、铁锄、铁锸、玉环、玛瑙珠等器物。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人类从迁徙转向定居 B.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 C.农业生产工具有了质的突破 D.渔猎采集是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 4.青铜器在西周时期用于贵族间维系血缘关系。东周时期,常有贵族为异性制作青铜器的。这一变化反映出东周时期( ) A.青铜技术的进步B.统治范围的扩大 C.天子权威的削弱 D.礼乐制度的崩溃 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攻战类乎盗贼之行为,乃大“不义”;攻战之事常招致灭亡之祸,亦“无利”于国家。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6.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7.战国时期的中山王是白狄的分支鲜虞的后裔。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中山王墓。该墓出土了“中山三器(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其铭文书法隽永,文辞典雅,很多语句与《论语》《诗经》《礼记》《周礼》《左传》等儒家经典颇为接近。这反映了中山王( ) A.推崇儒家正统思想 B.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C.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D.重视青铜铸造生产 8.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9.《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10.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东海琅琊台一带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强政治文化认同B.摆脱传统政治束缚C.消除关东敌对情绪 D.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11.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朝建立。此后秦朝一直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下图这些秦的印章也印证了这一点。据此可知,秦朝( )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B.印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C.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12.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秦)其固塞险,……是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