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9497

【高效课堂】第四单元 16《我的叔叔于勒》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日期:2025-11-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2015610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教学设计,高效,我的叔叔于勒,单元
    始终如一,塑造优质课堂 课题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 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从不同方面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故事的基本脉络。 2.结合语句,客观、立体、全面地分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3.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感受作者安排情节的巧妙,深入体会小说的批判意味,认识“金钱崇拜”的可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我的叔叔于勒》原文的开头,这是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完成《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文坛,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他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批判了人们精神的堕落。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1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却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尖锐,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辛酸,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人们因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3.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虚构的。(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有些能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4.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①生字正音 拮据( jié ) 栈桥( zhàn ) 煞白( shà ) 撬开( qiào )诧异( chà ) 牡蛎( mǔ l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