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9781

【课堂无忧】第6课 戊戌变法(情境化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八上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1194077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堂,无忧,6课,戊戌变法,情境,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情境导入 你知道这篇《少年中国说》作者是谁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怎样的危机?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等关键史实;梳理维新运动的发展脉络,构建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1 2 3 结合“明定国是”诏书、维新派奏章等史料,分析变法内容及主张;理解阶级局限对改革的影响;阐释变法的革新意义,说明其对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志士的爱国精神,理解改革的艰难,增强为国家发展而探索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探究新知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壹 维新运动的开展 贰 叁 百日维新 壹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观看视频,了解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 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时,我和哥哥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公车上书背景 1.时间: 2.代表人物: 3.内容: 4.结果: 5.意义: 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超 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 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没有上达光绪帝 2.公车上书概况 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人物扫描 贰 维新运动的开展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一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是否因此停止了活动?他们通过哪些活动继续宣传变法呢?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1.维新运动的开展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 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上述报刊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作用? 观点:变法图强。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维新思想的传播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理论 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研读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改变政治制度(变官制)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叁 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