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9985

【课堂无忧】第9课 辛亥革命(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3326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堂,无忧,9课,辛亥革命,情境,教学设计
  • cover
第9课 辛亥革命 ( 教学目标 ) 1.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二次革命 ( 教学难点 ) 难点:如何辩证的看待辛亥革命的意义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辛亥革命是意外吗? 【教师活动】 播放《辛亥革命》视频片段 展示张鸣语录:“辛亥年武昌的事是意外中的意外……把中国扳到另一轨道上。”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武昌起义是“意外”?这个“意外”如何改变中国?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课件引言,用1句话概括观点 【教师总结】 “意外”指起义爆发的偶然性,但革命能量已积累多年(呼应金冲及观点)。 过渡语:“这场‘意外’的火种如何点燃?我们回到1911年的武昌城。” 【设计意图】 通过名言和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清王朝统治的危机和革命的必要性。以矛盾性观点激发兴趣,引出唯物史观核心问题:偶然事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 探究新知 一、武昌起义 【教师活动】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展示四川保路运动资料:四川保路运动(1911.5)→湖北防务空虚,引用金冲及观点:“1894-1911年聚集能量,武昌起义是能量释放。” 【学生活动】 自主讨论:为什么革命在武昌爆发?(提示:新军力量+防务空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填写知识点: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起义新军士兵,描述当晚最惊险的瞬间 【教师活动】展示独立省份地图(1911年11月) 提问:为什么叫“辛亥革命”?广义和狭义有何区别? 【教师总结】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年),广义指革命全过程。 过渡语:“起义星火燎原,革命者如何建设新国家?” 【设计意图】 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实证,让学生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通过地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民国建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展示武昌起义各省独立示意图 “假设你是1912年南京的记者,请为《民国日报》撰写一则头条新闻,报道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将中华民国的资料补充完整。 【教师活动】 展示五色旗图片和南京就职礼老照片 讲解民国纪年法:公式:公元年=民国年+1911(例:民国11年=1922年) 【学生活动】 计算练习:毛岸英生于民国11年,1949年时27岁(需写出计算过程) 2.《临时约法》突破 【教师活动】 分组对比《临时约法》条文: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原则 条文内容(简写) 主权在民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三权分立 参议院、总统、法院分权 自由平等 人民一律平等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核心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学生活动】 条文分析:每组用1个关键词概括条文意义(如“反专制”“争民权”) 【教师总结】 以宪法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是革命两大成果之一(另一成果是民国成立)。 过渡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