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9994

【课堂无忧】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情境化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八上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6081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统编,教学设计,情境,战争,课堂
  • cover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 教学目标 )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建立);北伐战争的概况与胜利进军 ( 教学难点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与国民革命失败的辩证关系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导入: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 播放短视频国民革命时期,提问:什么是国民大革命? 名词解析 国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提出问题: (1)结合视频与所学,大家觉得 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与之前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PPT中提到“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那北伐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结合八年级上册已学的辛亥革命、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观点,尝试概括 “国民革命” 的特点,初步猜测国共关系的变化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PPT中的核心名词解析与历史人物名言,创设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情境,衔接旧知(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与新知(国共合作),激发学生对 “国共为何合作”“北伐如何进行” 的探究兴趣,为后续教学铺垫。 探究新知 模块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师过渡:展示PPT中的历史时间轴与材料: 时间轴:1913(二次革命)、1915(护国运动)、1917(护法运动)、1920-1922(二次护法)、1921(中共一大)、1922(中共二大、工人运动)、1922-1923(合作探索) “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孙中山 教师提问: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1.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教师活动】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首先考虑的对象。” 材料二:“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提出问题: (1)从时间轴看,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护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让国民党意识到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一,共产党为何选择与国民党合作?核心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分组分析时间轴与材料,每组推选 1 名代表记录讨论结果: 第一组聚焦 “国民党的困境”,从材料二与失败史中提炼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组聚焦 “共产党的考量”,从材料一中总结共产党合作的出发点。 两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补充,共同梳理国共合作的双向需求。 【教师总结】 共产党角度:吸取工人运动(如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教训,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胜利”,需团结革命同盟者,国民党是较革命的民主派,成为首要合作对象。 国民党角度:多次反封建斗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失败,孙中山意识到需改组国民党、注入 “新血液”,且需以俄国为榜样,因此接受合作。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结合 PPT 原始材料分析国共双方的合作动机,引导学生从 “双向需求” 角度理解合作背景,避免单一视角认知,培养史料实证与辩证思维能力。 2.国共合作的实现———从“会议决策”到“正式合作” 【教师活动】 布置 “自主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