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0616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589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教学设计
  • cover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及教学方反思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方面的主要变化,如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2)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文献的能力,能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论证隋唐制度创新的特点和影响。 2. 时空观念 (1)采用 “情境创设 — 问题引导 — 小组讨论 — 总结归纳” 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梳理隋唐制度变化的脉络。 (2)运用对比教学法,将隋唐制度与前代制度(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汉代三公九卿制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3. 史料实证 (1)认识到隋唐制度的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会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感受隋唐时期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增强对中国古代优秀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2)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以及其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 (3)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 2. 教学难点 (1)理解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选官制度的变化如何影响中央官制的调整,赋税制度的变革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选取《新唐书》《旧唐书》中关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记载,以及唐代相关的壁画、陶俑等文物图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小组讨论法:设置探究问题,如 “科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性?”“三省六部制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制作 PPT 课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如播放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的动画视频,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这种现象与唐代的哪一项制度有关?” 通过诗歌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一、选官制度: 察举制: 【探究】我们带着白居易分析一下汉朝时期的察举制。 材料1: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 问题1:这句童谣说的是什么呢?察举制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预设答案】说的是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弊端,推举上来的秀才,不识字,推举上来的孝廉,都不侍奉父亲,推举出来的良将胆小的跟鸡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因为察举制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选官标准,最后导致被选拔者德不配位,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白居易并非出身高门世家,到了这样一个朝代,后期想必也不会这么幸运。 九品中正制: 师:(创立)根据以上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汉朝的选官制度后期都出现了弊病。因此,到了曹魏时期大臣陈群给曹丕提了一个建议,要实行新的选官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师:(主要内容)我们看一下旁边这幅图片(展示九品中正制图片),先由中正官来定你的品级,一共分为九个品级,然后再根据你的品级授予官职。 【探究】(选官标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九品中正制有哪些特点和弊端呢? 材料1:今台阁(尚书台,此指中央政府部门)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有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2:上品无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