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看》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我看》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诗歌,这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引导学生朗读诗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学习本首诗时,要结合诗歌时代背景,分析“春风” “春草” “飞鸟” “流云”等意象,体会作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愿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独立阅读诗歌,涵咏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作的艺术魅力。(难点) 3.领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他生于天津。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有亲属关系。 他11岁进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他17岁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是?———穆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穆旦于20岁随清华大学一起来到云南之后创作的一首诗———《我看》。 活动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2.背景链接 本诗是穆旦在西南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一起踏上了学校西迁之路,抵达了昆明。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亲经历了现实的苦难,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渴望,“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曾在无数代祖先心中燃烧着的希望”,本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作的。 3.知识链接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流派名称,自1981年《九叶集》出版后,才开始被人称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王馨迪)、木点、陈敬容、杜运燮等。 在新诗写作中,九叶诗派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在艺术上,九叶诗派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艾青评价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三、生难字词 1.生字正音 丰润 (rùn) 沉醉 (chén zuì) 凝望 (nínɡ) 忧戚 (qī) 枉然 (wǎnɡ) 飘逸(piāo yì) 勃发(bó) 摇曳 (yè) 2.生词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活动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范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学习朗读技巧。 2.熟读课文,思考题目为《我看》,诗中哪些内容为诗人“看”到的 诗人“看”到了什么 前两节是诗人看到的,由四个“我看”领起。 第一节诗人看到了一幅“北方原野图”(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 第二节诗人看到了一幅“夕阳落照图”(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逐渐消失不见,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